基本信息
姓 名:李爱民
出生年月:1962.09
性 别:男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职 称:教授
学科专业:预防兽医学
研究方向:人兽共患病毒病防治
讲授课程:
招生专业:
是否博导:是
现指导博士生数:
个人情况综述
现任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教授。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兽医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毕业于解放军兽医大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从1988开始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卫生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7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获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博士学位。从1988到1994期间主要从事人兽共患旋毛虫病的防治和肉品卫生检验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第1名),四等奖一项(第1名)。此外,参与的兔脑炎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诊断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名),参与掺假牛乳快速检验和鉴别方法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名)。1998年3月至2000年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奖学金。在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部细菌学系从事“疯牛病”的研究过程中,与诺贝尔奖获得者Prusiner博士实验室同步发现Doppel蛋白质。在国际英文杂志上发表论文3篇 (第一作者二篇)。2000年7月至2003年6月在美国聖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系做博士后;2003年7月至2004年8月在美国聖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系任资深科学家;2004年9月至2009年8月在美国聖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系任研究助理教授。在此期间,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用酵母定位表达了朊蛋白,建立了酵母研究朊蛋白和朊病毒病的模型,并在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第一作者);与此同时,成功地建立了表达变异、有毒朊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并在较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第一作者)。2008年回到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工作后,建立了朊病毒病研究室并开展了基础研究工作。
学习工作简历
1 大学开始受教育经历
1979,09—1983,07 长春解放军兽医大学,兽医院,本科/农学学士。
1985,09—1988,08 长春解放军兽医大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系,研究生/硕士
1994,09—1997,07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研究生/博士
2000,07—2003,06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系,博士后。
2 研究工作经历
1988,09—1998,08 长春解放军兽医大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系,讲师。
1998,03—2000,06 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从事“疯牛病”的研究过程中,与诺贝尔奖获得者Prusiner博士实验室同步发现Doppel蛋白质。
2000,07—2010,09 美国聖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系,期间任职过博士后、资深科学家及研究助理教授,成功地用酵母定位表达了“疯牛病”蛋白,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酵母研究“疯牛病”的模型。此外,还建立了转“疯牛病”蛋白的转基因鼠。
2003,07—2004,08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系,资深科学家。
2004,09—2009,08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系,研究助理教授。
2010,10—至今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病毒病研究室,教授。
社会学术兼职
吉林省人兽共患病学会常务理事
教学工作
主要科研方向
人兽共患病毒病防治
主要科研项目
1.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主要神经核及定位注射 吉林大学平台基地建设项目,经费为4.2万元。
2. 人兽共患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跨种传播机制的研究 吉林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经费为10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
1.Li A, Liu Z and Deng X. (2008)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directional expressionvector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EMS Yeast Res.2008, 8: 6-9. (SCI Impact factor 2.8).
2. Li A et al. and Harris DA. (2007c) Prion protein with an octapeptide insertion displays impaired 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in transgenic mice. EMBO J.2005,,l 26(11):2777-85. (SCI Impact factor 10.65).
3.Li A, Christensen HM, Stewart LR, Roth KA, Chiesa R, and Harris DA. (2007b) Neonatal lethality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prion protein with a deletion of residues 105-125. EMBO J. 2007, 26(2):548-58. (SCI Impact factor 10.65).
4.Li A, Barmada SJ, Roth KA, and Harris DA. (2007a) N-terminally deleted forms of the prion protein activate both Bax-dependent and Bax-independent neurotoxic pathways. J.Neurosci, 2005, 24:27(4):852-9. (SCI Impact 8.13).
5.Li A and Harris DA. Mammalian prion protein suppresses Bax-induced cell death in yeast. J Biol Chem.2005,280(17):17430-17434. (SCI Impact factor: 6.555).
6.Li A, Dong J, and Harris DA. Cell surface expression of the prion protein in yeast does not alter copper utilization phenotypes. J Biol Chem.2004, 279(28):29469-29477. (SCI Impact factor: 6.355).
7.Li A, Sakaguchi S, Shigematsu K, Atarashi R, Roy BC, Nakaoke R, Arima K, Okimura N, Kopacek J, Katamine S. (2000b) Physiological expression of the gene for PrP-like protein, PrPLP/Dpl, by bra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its ectopic expression in neurons of PrP-deficient mice ataxic due to Purkinje cell degeneration. Am J Pathol ,2000, 157(5):1447-1452.(SCI Impact factor: 6.971).
8.Li A, Sakaguchi S, Atarashi R, Roy BC, Nakaoke R, Arima K, Okimura N, Kopacek J, Shigematsu K. (2000a)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gene encoding a PrP-like protein expressed as chimeric transcripts fused to PrP exon 1/2 in ataxic mouse line with a disrupted PrP gene. Cell Mol Neurobiol. 2000, 20(5):553-567. (SCI Impact factor: 2.093).
获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