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信息 > 正文

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旋毛虫研究获新突破

作者:时间:2022-12-10点击数:

   2012年10月17日,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DNA甲基化差异分析的相关成果,以主题新闻“改写DNA(羟基)甲基化经典”在BioMed  Central集团(拥有各领域SCI期刊243种)网站上发布(http://www.biomedcentral.com/presscenter/pressreleases/20121017a),同时全文在其旗下著名期刊《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发表(http://genomebiology.com/content/pdf/gb-2012-13-10-r100.pdf)。该研究首次在旋毛虫基因组中发现了甲基转移酶并证实了DNA甲基化的存在,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线虫中没有该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历史。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典型的表观遗传修饰现象,其功能及分布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而自由秀丽隐杆线虫是研究基因发育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及特性的重要模式生物,但令人惊奇和难以理解的是其DNA中未发现甲基转移酶类似基因且不存在DNA胞嘧啶甲基化现象,从而使之成为生命之树上的一个特例,同时也成为其作为最为广泛模式生物的一大缺憾,更为甚者传统的观点延伸并定义所有线虫均不存在DNA甲基化现象。该项目组选取寄生线虫—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ethylC-Seq分析技术,首次证实了旋毛虫DNA甲基化的存在,且发现在旋毛虫不同的发育时期,DNA甲基化程度变化显著,虫体从出生到成熟DNA甲基化出现了显著上调,且偏重于调控寄生状态的基因。通过对包括旋毛虫在内的11种线虫的基因组扫描,仅在旋毛虫基因组中发现了dnmt3酶基因,而该酶是从头甲基化(de  novo  methylation)所必需的一种酶。此外在旋毛虫中还发现了dnmt2酶,该酶为tRNA甲基化酶,从而寓意RNA甲基化可能在旋毛虫发育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该项目主要完成人高飞博士表示:这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线虫中发现DNA甲基化这种表观遗传修饰。我们不仅检测到了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DNA甲基化变化,同时也观察到了重点对寄生相关基因的甲基化。该研究为以DNA甲基化为靶标的抗旋毛虫及类似病原药物与预防制剂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该项目负责人、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副主席、吉林大学刘明远教授,在接受美国科学家杂志(Scientist  magazine)记者Beth  Mole采访时表示:旋毛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对肉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重要病原之一,该成果的获得对该病的有效防控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种,人类一旦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有旋毛虫的肉类,急性爆发期主要表现为发烧、颜面浮肿、肌肉剧烈疼痛、腹泻,严重者可致死亡,慢性带虫期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常年肌肉酸痛和无力(似风湿),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由于该病潜伏期长(平均2—3周)且无典型临床症状,所以难以诊断,因此是一种常引发不明原因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病种。鉴于严重危害,其已被世界各国列为屠宰动物尤其猪(世界)、马(欧洲)及狗(亚洲)的强制性、首检和必检人兽共患病病种(国际兽疫局OIE强制规定)。目前世界范围内每年隐形感染至少新增1000万人以上,而中国目前的隐性感染总数已逾4000万人,是世界各国重点防控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之一。近年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及科技部相关基金的资助下,课题组研究成果与水平已步入国际领先行列,拥有该领域唯一1项国际发明专利并成功举办了第13届国际旋毛虫病大会。

 地址: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吉林大学农学部  邮编:130062      电话:0431-87836720   E-mail:rsgh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