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1)旋毛虫早期诊断抗原基因的发现:率先开展了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抗原组学研究,注册抗原及功能基因居国际首位(109条)。成功筛选出旋毛虫4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最佳诊断抗原基因即:肠道期肌幼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T626-55(WN10)、成虫丝氨酸蛋白酶基因L23(Zh68)、新生幼虫丝氨酸蛋白酶基因WN18(T668)及肌幼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WM5。其中T668基因的发现根本上解决了先前所有抗原存在诊断盲区(图1)这一世界性难题。使得快速特异敏感的免疫学方法用于屠宰动物检验及人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基于该基因重组抗原的诊断试剂盒(图2)已通过国家卫生部鉴定并用于我国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同时获欧盟及美国发明专利(EP 1987 357 B1、US 7993860 B2)。

   

                      

2文本框:  我国旋毛虫虫种鉴定我国旋毛虫种类鉴定与进化分析:完成了我国不同地域及不同动物的旋毛虫分离株的种类鉴定与分析(图4),所鉴定虫种获国际标准虫种认证和编码(ISS531-536)并纳入国际旋毛虫虫种保藏中心,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流行病学本底与国际认可的国际标准虫种。与国外同行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勾勒出旋毛虫的进化与全球迁徙图,从分子水平上确证了我国分离株的古老性以及我国云南分离株的祖先性。
3)旋毛虫抗原基因期特异性表达DNA甲基化调控机制的发现:

首次在旋毛虫基因组中发现了甲基转移酶并证实了DNA甲基化的存在,并证实了其与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抗原基因表达的密切相关性。该发现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线虫表观遗传学的甲基化调控机制,填补了应用最为广泛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缺乏该调控机制的缺憾,同时也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线虫中没有该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历史,并使得旋毛虫作为甲基化调控机制研究的模式生物成为可能。

4)旋毛虫与华支睾吸虫转录组学和基因组学研究:
   
率先完成了旋毛虫3个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研究并进行了伪旋毛虫6万条及华支睾吸虫4万条的大规模EST测序与分析。利用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伪旋毛虫和华支睾吸虫基因组分析。  
                        

                                              

 

 


 



 地址: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吉林大学农学部  邮编:130062      电话:0431-87836720   E-mail:rsghb@126.com